(相关资料图)
以玻璃为主要创作媒介的青年艺术家赵瑾雅的首个国内大展“觅游忆境”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是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首次携手国内玻璃艺术家的合作,是一次全新的艺术交流与碰撞。
展览呈现了90后艺术家赵瑾雅创作的30组玻璃雕塑作品,以及最新的水彩实验画和创作手稿等。赵谨雅作品以圆柱、圆珠、漏斗、天幕、锥型等简洁几何体为主,用鲜艳童稚的糖果色,进行巧妙的排列和堆叠,透明薄脆的玻璃上拉丝晕染,朦胧的色彩与富有韵律的曲线,呈现出一种柔软的呼吸感,让观者心情愉悦。她还在一些作品外面,设计出半透明的渐变色彩玻璃罩。有了一层透光不透风的玻璃,玻璃罩内的作品像一枚博物标本,宛在目前,却成了两重世界。打破平平无奇的几何物品构成的朴素宁静的寡淡,被赵谨雅作品点缀后的空间充满欢愉。
赵瑾雅认为,玻璃是探索环境、情感和个人经历主题的理想媒介,所以她的创作常与她的个人境遇、人生旅程、情感关联息息相关,这在她的作品命名上可见一斑。她在作品取名上别有一功,比如《回到这里》《叠记》《最后一丝涟漪》《洱海18:37》《南天竹》《不存在的存在》……都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时光荏苒的追忆,或是一瞬的触动与情绪,凝结提炼了每一件作品的灵魂,期待与观者产生某种时刻的情感共鸣。《7August2021,12:39》灵感来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家庭旅行,此件作品由几种常用形状组合而成,实现了两种颜色的渐变效果,利用喷砂做出渐变雾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层叠效果,这些都是赵瑾雅标志性的美学语言。
赵谨雅说,“玻璃创作,专注于探索玻璃的各种内在特性,发现颜色、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她推动玻璃吹制技术的边界,持续探索这种媒介的美学表达。90后艺术家赵瑾雅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在读。2019年,赵瑾雅应邀作为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驻地艺术家;2022年,她受邀到景德镇陶溪川玻璃工作室参与驻地项目。目前,她的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英国阿尔斯特博物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青岛市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和中国美院等收藏。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介绍,邀请赵谨雅办展是因为她的作品几乎打破了人们对于玻璃的固有印象。出于对玻璃吹制工艺的独到见解,她运用颜色渐变与结构层叠,以期唤起一种“触觉般的视觉”。这样富有张力的表现方式,源自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思考,并凭借她对于玻璃、色彩和美学的研究达成。完整却又掩映地呈现在她的作品中。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将进一步着眼国内玻璃艺术,特别是与年轻艺术家的交流与传播。(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