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蜀君/文
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在重庆市璧山区举行。
(相关资料图)
最吸引知蜀君关注的,是会议在通报此次会议成果时,首先提及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官方对此表述是: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
过去,坊间习惯用“塌陷”一词形容成渝中部,意指成都和重庆两大主城区在快速发展中隆起为两座山峰,而位于两者之间的城市如陷谷底,深陷两座极核城市的人才、资源、项目“虹吸效应”之中。
经济发展有其规律,但因时应势出台的政策举措可以改善预期,引导生产要素流向。
其实,早在5月中旬,四川省委、省政府就已出台《关于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意见》,给出“中部崛起”对策方略。几乎同一时间,重庆也对在渝西地区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作出部署。
但是,相较于官方的“神同步”,于坊间而言,“中部崛起”其实还有待解的问号。
中部在哪?
“8+8”怎么来的
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疑问的问题。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三带”。“一轴”是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成渝发展主轴,一头连成都,一头接重庆主城。两个大都市之间的广袤区域,就是成渝中部地区。
从地图上看,这片区域包括重庆西部8个区——江津、合川、永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四川区域为遂宁、资阳、内江、自贡4市。
但此次党政联席会议通报会指出,渝西8区与四川8市处于成渝中部支撑地带。知蜀君对照发现,四川区域增加了泸州、宜宾、广安、达州4市。
泸州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何海洋 摄
增加4市出于什么考虑?知蜀君分析了过去三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试图从中找到确定“8+8”支撑的原因。
过去三年,川渝两地陆续在毗邻地区布局建设了10个合作平台,如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泸(州)永(川)江(津)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除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外,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10个平台“以点带面”对成渝中部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若是发挥好“先锋”作用,中部崛起就有了主阵地。而承担10个平台共建任务的,在四川就涉及8个市,包括泸州、宜宾、广安、达州在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个城市加入“中路大军”,或许能够产生“中部崛起”与“两翼齐飞”同时发力、相互借力、相得益彰的奇效。
确定了方位,接下来就要讨论中部对双城经济圈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知蜀君发现,通报会上多次强调了成渝中部地区的重要性,比如“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是成渝中部崛起”“推动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破题之举,是川渝两省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平台”。
如果以数据为依据,知蜀君算了一下:渝西8区与四川8市以两省市14.6%的面积,承载了30.6%的人口,创造了27%的GDP,“是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
但总体看,成渝中部城市的区位优势尚未转化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发展优势。在“8+8”城市中,去年宜宾经济总量超过3400亿元,泸州、达州超过2500亿元,其余13个城市平均只有1100多亿元,还有7个城市在千亿元以下。
中部崛起,依旧任重而道远。
通道先行?
怎么走出“虹吸效应”
通报会介绍了两省市研究谋划的推动中部崛起的思路举措,主要包括三条:全方位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构建便捷交通体系被摆在首位。“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朴素认识在成渝中部是否成立?其实,国内外一直存在争鸣:快速特别是高速通道,到底是要素虹吸通道,还是资源外溢通道?
有人认为,高速、高铁修得越通畅,越便于极核城市“虹吸”资源,“没有通道还能留下一些积累,有了通道反而不经济。”
也有人认为,大城市因为在就业收入、发展机遇、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不可避免地对周边人才和资本产生“虹吸”,但同样也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比如,苏州到上海动车距离最快只有30分钟,但苏州2022年GDP近2.4万亿元,是上海的53.7%,却又是南京的1.4倍。
宜宾:高铁行驶在金沙江公铁两用特大桥上。何海洋 摄
基于快速通达的城市群,更利于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一次采访中说,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益,城市群一般都有一两个特大城市和一批中小城市,它们之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等。
看完苏州,不妨再看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也存在因“虹吸”而“塌陷”?
嘉兴市就十分典型。嘉兴地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万亿级城市的几何中心,也是三省市交界地带——通常意味着“灯下黑”“几不管”,这也是川渝合作重点发力毗邻地区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嘉兴并没有从区位中获得先发优势,相反被省内兄弟城市接连超越,一度被称作长三角的“锅底”。
市场是用脚投票的,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谓区位优势可能确实是个“伪命题”。而当有一天经济增长的逻辑转向城市群、都市圈,嘉兴迎来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崛起阶段。
特别是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省交界处”一下子成了长三角的核心腹地。
政策倾斜、市场关注、自身争气,嘉兴跑出跨越发展加速度,走出“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怪圈。2022年,嘉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9.45亿元,占上海的15.10%、杭州的35.94%,分别比2017年提高了0.6、1.25个百分点。
更令人信服的是,随着城市能级提升,嘉兴吸引力不断增强,人口连续多年处于净流入状态,并在2021年力压苏州、佛山,成为当年全国唯一一个人口增量超10万人的普通地级市。
同样,粤港澳大湾区在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等地也存在“塌陷区”。不过,其人口密度低、开发强度低的劣势,当前正转化为承接产业外溢、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工业载体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的优势。
这些无不说明,成渝中部城市是可以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大步快跑的。
工业当先?
崛起到底靠什么
以目前提速后的成渝高铁而言,内江距离成都、重庆已快至三四十分钟车程。毫无疑问的是,“8+8”城市融入双循环的速度一定会更快,因为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持。
从高速铁路看,在建的有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渝西高铁、渝昆高铁;从高速公路看,成南、成渝、遂渝等高速公路正推进扩容改造工程;从机场看,重庆第二机场择址璧山区,算上近在咫尺的天府国际机场,成渝中部有两个机场沟通世界。
交通只是基础,有条件不等于有结果,人们还是要问,成渝中部到底靠什么崛起?
知蜀君又整理一组数据,“8+8”城市中第二产业占比低于40%的城市有6个,资阳(30.6%)、广安(31.2%)、合川(32.4%)、内江(32.9%)、达州(36.5%)、自贡(37.9%)。考虑到第二产业统计了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如果剔除建筑业增加值,这些城市的工业化增加值占比(工业化率)只会更低。
俯瞰位于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安(深圳)产业园。李向雨 摄
产业强则区域强,产业兴则区域兴。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足,是制约成渝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成渝两省市携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但这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好项目谁不想要,难道不会被“虹吸”走?知蜀君认为,成渝中部可以从三个维度破局。
一是利用独特资源,培育必须在本地扎根的产业。
比如,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四市天然气(页岩气)储量富集,是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主产区。川渝携手打造中国“气大庆”,也要用好产地优势,科学布局化工园区,推动能源产业向化工产业跃升,形成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链条。
成渝中部多为平坝和低山浅丘,优质粮油、现代畜禽、特色水果、生态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要把握产业融合化发展趋势,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民以食为天,四川食品轻纺产业去年实现营收1.2万亿元。
二是聚焦配套双核,主动承接溢出的经济要素。
成都和重庆主城区正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渝中部城市有些是两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有些是都市圈的腹地,要加强产业协同,积极为成渝主导产业作配套,一并提升产业本地配套率。以汽车产业为例,四川整车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经开区,但省内配套率仅为40%,如果大幅提升周边城市的配套率呢?
另一方面,从城市产业演进规律看,成渝双核未来可能会面临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向外转移一般性制造业。此前几年,成都制鞋业大军在资阳安岳等地重新“会师”。成渝中部地区“近水楼台”,当成为首选。如今传统产业也需要机会,转移如若“先破后立”,“立”的是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浴火重生”。浙江、山东分别与四川、重庆开展东西部协作,成渝中部可以用好协作力量,先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做起。
三是着力固本强元,发展壮大优质制造业企业。
成渝中部制造业发展不是从零起步,相反,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汽车等产业已形成或即将形成千亿产业集群。要继续围绕强链补链,制定产业链合作图谱,加快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
推动成渝中部崛起,需要政府做规划、出政策,需要城市之间协同协作、优势互补,更需要推动企业“站C位”“唱主角”,让更多制造业省级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出来。
知蜀君最后想说,中部崛起不是一时,但成渝已携手迈出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
(张守帅新闻报道创新工作室出品)
标签: